close

 


 


 


   幼兒園落實新課綱          資料出處: 幸曼鈴  教授


 



 


  因應幼托整合,教育部委託學者研訂「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日前已初步完成草案,和現行幼稚園課程標準不同的是,新訂課程大綱領域區分方式,以「幼兒發展」為主,而非「學科」,希望藉此保有幼兒教育的本質。
  新課綱總綱副召集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柯曼玲指出,新課綱以培養各領域能力為目的,而不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同時納入文化概念,以讓幼兒學習在多元文化社會生活的能力。
  在領域區分上,從幼兒發展區分為「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和「身體動作」六個領域,和現行分為「健康」、「常識」、「語文」、「工作」、「音樂」、「遊戲」不同。幼托整合之後,未來幾年內將大幅影響幼兒教育的生態與涵養。究竟上小學前的幼兒教育應該學些什麼?什麼才是學前教育應該重視的「關鍵能力」?


  目前坊間的幼兒教育機構打著雙語、全美語、才藝課程、等各式各樣招牌的幼兒教育服務,充斥著「家長想要的教學」而不是「幼兒的需求」。新課綱的精神是以「幼兒為主體」。學習的內容與活動,是從孩子的興趣、生活經驗、階段能力出發,而不是以老師的角度來安排課程。新課綱一旦落實,將對台灣約四十萬名二歲至六歲幼兒的教育帶來三大重要改變。



.




 


.打破上對下的教學


  傳統的幼教老師很習慣採用「教材教學法」,老師很會運用教材設計活動,主導了整個活動的方向和流程。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角-幼兒卻不見了。孩子對腳踏車有沒有興趣?對腳踏車的理解該到什麼程度?想展現自己心中的腳踏車,孩子想用什麼方式?畫畫、口述,還是找素材製作成品?


  幸曼玲認為,腳踏車有輪子、把手和椅墊,這些只是腳踏車的知識,是學習的結果;但幼兒教育不該直接傳達知識,還要重視孩子探究結果的過程。因此,必須打破從前「老師在上面教、幼兒在下面學」的上課方式。對腳踏車的認識,可先從孩子的經驗開始:透過騎腳踏車的經驗,每個孩子眼中的腳踏車不會長得一模一樣,腳踏車對每個孩子的意義也會不同。曼玲指出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孩子「做學問」的基礎能力。在變動快速的社會,知識隨時在更動,懂得如何探究知識、有能力獲取知識,才是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統整課程取代分科學習


     新課綱以統整」取代「分科」。顯而易見的差別就是:幼兒園將沒有「課程表」,改為「作息表」。


  對幼兒來說,最佳的學習方式是自由遊戲,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玩的遊戲;自己在團體裡尋求玩伴;自己解決課程中的衝突。自由遊戲也呼應了新課綱「以幼兒為學習主體」的精神,老師的角色是從旁觀察、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新課綱規劃幼兒應具備六大能力:身體動作、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每項能力之下分齡訂有學習指標,例如,情緒領域兩歲至三歲的學習指標有「有負向情緒時能表現出來」「能辨認自己在生活中常出現的情緒狀態」……。六大領域每個分齡約有五、六十項學習目標;從兩歲至六歲,六大領域的學習指標共約兩百個。


    所謂「統整」課程,就是在一個主題課程中,讓孩子「經驗」新課綱中的學習指標,例如「走!去逛街」的主題課程,透過「逛街會做什麼事」、「分享逛街時的感覺」兩個單元的活動設計,就有可能讓孩子獲得美感、情緒、語文、社會、身體動作等五種學習經驗:買菜需要和菜販溝通,屬於語文領域;閱讀和上街買東西相關的繪本,則包含語文及美感領域……


         訂下學習指標的目的,不是要孩子「達成」這些指標,而是在課程內容中獲得這些指標的「經驗」。老師教學時,也並非在一個主題課程中就能讓孩子經驗每個指標,若A主題的課程測量三個領域,進行B主題時就可加入之前不足的部份。循序漸進、階段式的協助在三至四年的幼兒園所學習中,經驗各式指標。







 


.教材地域化


   新課綱上路後,教材與課程可能有三個來源:1.教師自編 2.坊間業者編撰 3.地方政府提供。「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結合才有意義」柯曼玲表示,希望地方政府能組成幼教輔導團,編撰符合在地文化的教材與課程。


依據新課綱,幼兒教育是通識教育,學習上則重視個別差異及師生的互動討論。現場教師要有能力觀察孩子,依每個孩子的特質,回應他們提出的各式問題,適切的引導幼兒正確思考、找出答案。


 



 


 




 





 


園長媽咪的話:


 


 


   幼托整合政策從十年前就不斷想要推動落實,終於在101年由教育部頒布實施。面臨許多教育的改革或是體制上、法規上的配合,我們著實為此而忙碌了一段時間。


  接下來,所有的幼教老師或是幼教機構將面臨另一項挑戰:『幼兒園新課綱』。


  參加幾場研習討論的心得之下,對於新課綱,我著實有著非常高期待。因為所有幼兒園將面臨到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分科教學,真正的將知識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落實主題式教學。也將讓孩子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落教學。





 


  新的課綱所強調的是『以幼兒為主體』所有的教學皆以孩子為中心,老師所扮演的角色變成了孩子的『問題解決者』,因此,以後孩子才是學校裡的主角。新課綱裡強調音樂、藝術的學習。



 


 




 


  洪蘭教授在《芬蘭教育》一書的序寫了一段強而有力的話:『品德的根本,在美育』。重視思考的能力是芬蘭教育的一大特色,問孩子「為什麼?」目的不在要求標準的答案,而是說出答案的理由,當孩子說出理由,同時創造重新思考答案的機會。藉由「為什麼」讓孩子習慣這般思考模式,學會將自己的意見和理由一併表達,提升邏輯思考力,也看見溝通表達能力的重要。大人的角色培育獨立思考和行動的孩子 大人引導孩子時,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幫他做好,而是適時從旁協助他,讓他以自己的力量達成目的!當孩子想幫忙說出「我想做」,正是讓他成長的機會,大人的支持會培養他的自信心,讓孩子朝著自己有興趣的事物發展而逐漸變得獨立,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未來表現得更好。




  


  期許未來幼兒園的改革能夠讓孩子從美育開始。而非完全注重孩子在智育上的學習。
  我們也會帶領Otto2 老師不斷做自我進修,以因應新課綱的落實,將美育教育傳承給我們這一代的寶貝們。




 





 


祝福我們的孩子能夠開心學習˙玩出未來


我們一起努力,給孩子一個創意˙自信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tto2maggie 的頭像
    otto2maggie

    快樂心文教機構

    otto2magg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