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文章分享


 


 教養是「耍心機」的藝術


                                         作者:  李偉文 著


   我看到周遭有許多人,不管是商場女強人、老謀深算的企業家,甚至表現優秀傑出的老師,這些在工作場合非常能幹的朋友,回到家裡往往用最爛的方法跟孩子互動,不是直接命令,就是用訓誡指導式的,不給孩子自己思考或選擇的空間。


  或許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只要聽話照做就好;況且大人自以為見多識廣,孩子不成熟,思慮欠周密,怎麼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呢?可是當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父母監視下,事事都被安排時,即便學會了十八般武藝,難免會成為一個被動又沒有生活熱情的孩子。


  記得我女兒在小學時就曾經跟我說:「爸爸,那些讀資優班的朋友也都很普通嘛,可是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資優媽媽耶。」因為我讓孩子從小參加許多社團,所以她們認識了很多來自其他學校讀資優班的孩子。「資優班」乍聽之下似乎很偉大,可是真的與他們相處之後,發現也與其他人一般正常。特別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親都非常活躍與能幹,幾乎幫孩子打點好一切,該參加的比賽,該繳的作品,樣樣都有大人的痕跡在裡面。



 




孩子小時候的確可以在大人高壓之下學會很多東西,甚至表現得很傑出。可是在這個變動迅速,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目前所學的很快就會被淘汰,反而是孩子是不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同時也能夠主動學習,才是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我總是覺得父母用嘴巴直接指揮孩子,是最下策的方法。人是情緒的動物,「情境」決定了行為;換句話說,我們只要準備好適當的環境,或營造出恰當的氛圍,孩子就會朝著我們「設計」的方向前去。不過,這種「設計」必須不露痕跡,不能讓孩子察覺到我們「在做什麼」,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到對孩子最有效果的方法,然後用「心機」去設計與安排,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與自在的選擇。


  這個生命中最重要的體會,來自於我小時候參加童軍團時,聽到流傳的一句話:「最好的團長是坐在搖椅上的團長。」為什麼坐在搖椅上似乎沒事做的團長,會比那些整天忙著教學生打繩結、搭工程的團長好呢?因為團長只要把整團的環境氛圍弄好,大孩子會教小孩子,人人「憑我的榮譽」自我要求、自我學習,那麼團長只要坐在搖椅上鼓掌就可以了。如此,不僅大人輕鬆愉快,孩子也能積極主動又有成就感。


 







      


       我認為教養孩子最高的目標應該是:孩子以為他是自由自在、海闊天空任翱翔;可是不管他怎麼選擇,都逃不出父母如來佛的手掌心。教養孩子是一種「用心而不要太用力」的藝術,我們要用「心機」去思考後,才知道力氣該花在什麼地方,那麼我們就能享受與孩子互動的過程,甚至能夠興高采烈的與他們一起學習與成長。


 




 


分享者:       Teacher   Maggie      分享日期:  2013 1/18


 


心得:


  上星期,我去參加了三天受訓課程,這三天的課程裡面所要談的是「領導力」。


  我們一共有30位學員參加,這不是一個很輕鬆的課程,這是要透過很多活動去做到一個「觀自在」的省思。透過團體活動我們要去體驗很多感覺。每一組有6個學員,要指派一位學員當組長,我被小組成員一致推薦當一名組長,負責這個團隊的領導與激勵。我們這組透過組長的支持與給予信心,我們最後完成了最不可思議的任務。


  在三天的過程當中,我深深的學到一個很有效的領導風格,那就是「支持」。


  三天的課程裡,組長的執行力或是決策力決定了小組作戰目標是否可以幫這組組員得到更多的勝疇。我改變了一貫「告知方法並且較堅持的領導風格」去支持著我的小組成員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和執行的能力。 於是,我看到了原本害羞、內向的小組組員因為我給的支持而在課程結束後變得有自信並且勇敢。


 





 



       這些感觸給我很大的思考震撼。把這樣的團體活動反應到我們在帶領孩子成長,我得到了很大的體悟:用嘴巴直接下達指令去指揮是最不好的領導方式。


  孩子在尚未懂得人際關係或是生活規矩之前,孩子聽到的是大人給的指示,他們聽話照做,當自己的意見與父母相佐的時候衝突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於是孩子堅持己見,父母因為孩子不聽勸告而大動肝火,一場戰爭就此展開。





 


     有很多人在無意識中,都用「幫助」(其實也是下達命令)的思考方式來教養孩子。但「支持」才能讓孩子放鬆情緒,和孩子一起思考克服考驗的方法,這也將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信。


  對孩子耍一點心機,營造一些你想給孩子需要學習的項目,讓孩子朝著我們設計的那個方向走去,過程中,孩子會有所體悟的,當孩子有所認同,這比我們苦口婆心去教導更重要也更有效。


    很多時候,我們不斷在孩子的某件事情上試圖去改變,卻始終徒然無功,於是我們內心的產生更多無助與沮喪。然而,很多舊經驗的教養模式來自於「固有信念」。真的能夠打破固有信念才能打破固有行為模式,所有的衝突或是教養模式才可以有所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2magg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