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園長媽咪當了代理媽咪,跟自己的姪子24小時生活在一起。從生活起居開始去照顧起。
現在我終於大徹大悟的明白為什麼家長老是跟園長媽咪抱怨~「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麼好,在家裡的表現這麼糟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原來,孩子在學校建立起了一定的規則與常規,自己很容易就去遵守這些被老師建立起來的規則。所以自己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在老師慢慢建立起常規宇生活能力,我們開始要求孩子凡事獨立的進行。孩子在家裡也開始要自己堅持自己去做。但是卻會因為這樣而跟照顧者有了不同的想法而起了衝突。例如,老師堅持要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孩子在這過程當中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老師給予了鼓勵,孩子得到了信心。在家裡也很想要得到父母的鼓勵,因此會很想要自己也動手。
但是,照顧者礙於時間有限,匆忙趕著上班急著想幫孩子穿衣服,卻因此而想動手幫孩子。孩子在這時候也想到老師所說的-「要自己動手穿衣服學長大。」於是堅持要自己穿鞋,打理自己。但是沒有耐性的父母已經迫不及待急著要上班去。於是,一場拉鋸戰就此展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孩子大哭,父母氣到冒煙。
最近我才深深的有感而發,生孩子不難,要去湊孩子的教育費,其實也不是那麼困難,最困難的部分,其實還是回歸到「教養」。
以前,我不懂為什麼有些媽媽老師板著一張臉來抱怨自己的孩有多令自己抓狂。我心裡都會想,那不是你的孩子嗎?為什麼要這麼生氣?
一直到我當了「代理媽媽」,一切都明白了,跟孩子的相處,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終於明白,每次去誠品書店時,很多媽媽都會抱著育兒經去苦讀,試著去找出專家的說法去「針對孩子的症頭」處理。單身的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媽媽聚在一起就是有聊不完的媽媽經和吐不完的苦水。
其實,要當一個合格的媽媽,沒有這麼困難,也沒有這麼容易。
「見招拆招」是不二法門。別人所傳授的經驗,並不一定適合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定要靠著自己的智慧與極高的EQ去跟孩子「諜對諜」。
每次遇到孩子在學校有些比較特殊的行為出現時,我總會停下腳步,仔細的去思考自己的下一不應該要怎麼走,對這個孩子的一些偏差行為可以有所幫助。
因為,「因材施教」是每個專業教師必須要會做的。而父母是否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態去這樣對待孩子。試著傾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老是認為「你應該知道啊!」「你應該要會啊!」
其實,你用了自己站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的眼界,對孩子而言是不公平,而且妳們之間的誤解與衝突會日益加深。
目前,我還滿享受當「代理媽媽」的角色。除了缺乏一些自由之外,我在這孩子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我知道如何去運用方法使孩子「妥協」或是轉移注意力。
Otto2 藝術美語學校的Facebook昨日成立了。您可以用即時動態的部份分享孩子的生活點滴,當你抓狂不知所措~~來找園長媽咪吧!讓我試著助您一臂之力。
Otto2 Facebook: tr_maggie@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