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表現主義






克利﹝Paul Klee﹞﹝1879 ~ 1940











  


  


  克利是瑞士畫家,父親是一位音樂教師,母親學過聲樂,因此他從小就繼承了父母的音樂天分,小提琴拉得極好一度成為市立交響樂的成員。不過,後來受到父親的支持,於 19 歲那年便決定前往慕尼黑學習造形藝術。


  克利在 1903 1906 年之間,受到當時象徵主義和年輕風格派的影響,創作出一些蝕刻版畫,如滑稽家、女人和動物等,藉以反映出對社會的不滿。到了 1906 年,受到巴黎印象派的影響,他開始研究光的作用,如明暗效果。接著透過一些展覽進而認識當時歐洲革命性的風潮,包括立體主義、野獸派和未來派。這些流派對克利而言是指引他開創出一條自己屬於自己的路,他分解平面幾何、將色塊面分割並且逐漸走向抽象的風格。


  1914 年爆發了世界大戰,這促成克利完全擺脫實象而走向非物象。克利認為:世界越可怕,藝術就越抽象,而幸運的世界則越具體表現它的面目。1916 年入伍,他在戰爭封閉的歲月中以抽象符號為主要的表現方式:箭號、星星、旗子、眼睛、心、數字、字母、驚嘆號、休止符等等。由於單純的符號的常有多重象徵意義,無法以邏輯的方式去定義,於是克利在第二層的創作中帶入詩意的標題。在他的作品裡,標題常是解答圖畫之謎的門徑。例如淚水的眼睛、一枝離枝的花都是痛苦的表徵。


  克利在 1920 1930 年之間,任教於威碼的包浩斯學院,認識了康丁斯基、費寧格等人,這對他的藝術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他也開始利用丁字尺、角度尺、圓規來輔助畫畫,在包浩斯任教的末幾年,產生許多優秀作品。到了1931年,他因反對主事者因公用主義將繪畫視為多餘以及學校落入政治的騷動中,便離開了包浩斯學院,並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擔任教職。這時他進入一生最後的創作階段,它讓自己的手自由運作,進行本能似的創作方式,減少智性的參與,也逐漸加入非理性的和形上的東西,因此產生錯綜的線條,面面相疊的輪廓。總而言之,克利一生的作品油畫、版畫、水彩都表現得富有韻律性,畫面佈滿各種象徵與符號,看似兒童畫著力於使記憶抽象化,與線條攜手同遊。克利的畫處處都充滿音樂性。



 




 


↑ 因為是符號,所以畫起來沒有壓力~




↑ 因為克利的畫作很有生命的張力。所以,邊聽古典音樂邊畫畫。


看Allen 開心的樣子。




 




 




 




 




 



 



 



 



 


↑ 我個人喜歡線條明亮,卻很有畫面的作品。


  今天又透過蘋果老師的介紹認識了-克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2magg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