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二十世紀相交的年代,西方文明在宗教、倫理、哲學、與美學等精神價值上產生劇烈變化,面對社會的變遷、人生的無常變化,孟克也傳達當代人們的世紀末心理狀態。孟克承認,正是這種苦痛,成為他創作的價值所在。孟克的畫作的確描述他所處時代的精神並他所遭受的衝突,而他作品中特有的燃燒、發熱,與極端不安等因素,其原因也來自他的成長經驗。


        愛德華. 孟克出生於 1863 年 12 月 12 日,他父親個性害羞、情緒敏感,容易憂鬱。 孟克 5 歲時,母親死於肺病,父親因此鬱鬱寡歡、神經緊張。對宗教信仰瘋狂依賴。孟克 14 歲時,其姐瓊安也死於肺病。


 


        孟克自己常常生病,加上親近的接連變故,他自己回憶道:「我自幼被死亡、瘋狂與疾病跟隨,直到現在。 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悲苦與險境.... 」孟克終身未娶,享年 80 歲。


 


        孟克的作品用色彩、線條與形式呈現自己某種迅速的情緒,描述了自己生命觀點中的生死愛苦,他以強烈的色彩將所有的作品串聯起來,這些色彩或灰暗、或明亮,都如同火焰一般燃燒著觀者的觀畫情緒,形成了孟克特殊繪畫語彙。


 




病童-孟克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中孟克描述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他的回憶母親與姊姊的死亡創痛經驗,賦予這畫無比的情感。


 



 


↑ 吶喊-是孟克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這幅作品同時也是孟克自己在繪畫創作上的一種嘗試,比較接近表現主義的作品。但是孟克從不相信、也不接受主義或教條,他認為主宰創作的重要因素,是畫家內在的情感。


 



↑ 春-  這幅畫以抒情手法繪製。畫中的女孩彷彿不能承受從窗外透進來的溫暖,畫中的光影很明顯的將化分割成兩部分:春天的希望美好,彷彿在窗邊閃耀著,而女孩是生病的。

 


        窗戶在孟克的生命中有他存在的特殊意義。他自己曾這樣說到:「我帶著疾病進入世界,活在病態的環境中,對年輕人而言這種環境固然如同一間病房,但對生命而言卻是一扇經陽光照射、明亮無比的窗戶....。」


 


        我們可以經由他的自述,與畫作色彩、構圖上分析出,孟克的確成功的表達了疾病與他生命的關係。在壓抑的童年經驗與病痛糾纏中,疾病不只是他所畏懼的,更是他不曾或離的伴隨者。孟克自己正如畫中的女孩,被疾病所苦、卻安於疾病的陰影,對生活有所希望卻不敢從所熟悉的疾病 (陰暗處 ) 中走出來。


 


        對孟克來說,疾病與死亡所帶給他的,除了痛苦,還有令他熟悉的安全感。他不能想像這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有平安喜悅的。


 



 


         

        孟克的畫作大多偏暗,反映他個人內心世界對親


人死亡的傷痛、對家鄉的思念、對人生悲觀的看法等,


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強烈的抒情表現。


 


  我們選擇孟克的「吶喊」。為這次要創作的作品。


 


  蘋果老師在跟孩子講孟克的一生時,孩子其實還是不太懂這悲慘的人生。


不過,孩子了解病痛時的苦不堪言。


 


  透過別人的故事。讓孩子有一點感覺,一點設身處地去為別人著想的悲天憫人。


 


 



 


 


↑首先先將背景塗滿顏色。


 



 



 


↑  這兩個孩子,怎樣都不肯老師幫忙。很可愛喔! 一直執意要自己動手自己畫。


 


 



 


↑ 孟克的吶喊,其實看起來很恐怖,孩子的吶喊,有一點顏色,


看起來不至於太恐怖。


 


 



 


 


 



 


 



 


 


↑  呵呵~~Simon好像還不太習慣鎂光燈的焦點。拍照時,還不太自然。


 



 


 


↑  怎麼畫起來,有點蜘蛛人的感覺?


 


 



 


 


↑ 太認真了,都畫到臉上去了。


 


 



 


 



 


 



 


 


 


↑ 很多畫家終其一生皆不得志。一直到過世之後,他們的作品才被發揚光大。


也許,有很多悲慘的經驗或是悲慘的人生,可以激發一種獨特的孤寂。


  這樣的孤寂,可以激發出創作的原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2magg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