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1938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縣,本名朱川泰。15歲初從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30歲拜入台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門下,朱銘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1976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創作了〈同心協力〉等以台灣鄉土為題材且又富含生命力的木雕作品,當時正值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議題沸揚之時,因此受到了藝文界熱烈的迴響。其後,朱銘融合文化精神與太極招式的「太極系列」作品,更確立了朱銘在雕塑界的地位。以個體或群體為題材來表現人間百態的「人間系列」,則展現了高度的調和性,以及多元利用陶土、海綿、銅、不鏽鋼、保利龍等新媒材的嘗試與挑戰。
自1977年在日本的首次海外個展開始,朱銘積極地前往亞洲、歐美等國外舉辦展覽,加上1997年應邀至法國巴黎中心的梵登廣場以及在其他國家的公共空間的戶外展出,成就了朱銘在世界藝壇的地位。朱銘更在1999年於台北縣金山鄉創設了一座戶外雕刻美術館—「朱銘美術館」,讓他的作品與自然環境相互呼應。朱銘的作品表現中深藏東方之精神性,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更對於創作不斷追求革新的旺盛企圖,為台灣美術界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朱銘拜楊英風為師,楊英風鼓勵朱銘以太極鍛鍊身體,進而讓著迷於太極的哲理,而創作出氣勢磅礡的「太極系列」作品。太極系列中並沒有清楚的個人相貌,就連動作與實際太極的招式有神似卻不一定相同。十字手彷彿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剛毅不拔卻又沉穩平和,簡單的造型中卻散發驚人的氣勢。太極系列中所為人所熟悉的大概是「單鞭下勢」,但是每件作品中即使名稱相同,動作姿態與神韻卻不同,不同的材質更是呈現不同的感覺。接著,仔細瞧瞧「太極拱門」好像兩位高手在過招,只是形體更簡化了。朱銘對太極拱門的詮釋是「以前的推首,兩個形體間還保有一段距離,如今我把兩個形體的雙手連接起來,氣的流動、肌肉的牽動就相互貫通合為一體。」可以看出朱銘在創作歷程中的改變,從鄉土系列的細膩寫實邁向抽象與簡化的藝術領域。
更早以前,就在一九七六年他成名的那次個展中,朱銘就已展出一
尊題為《功夫》的木雕,可以說是「太極系列」的發端。在朱銘眼
中,「太極系列」才是他自己風格的起點,而他所要表達的那份生
命力,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
可以說是一種出自本能的結合吧?朱銘這時的大刀闊斧在作品中呈
現出來的人體造型,正好跟現代雕塑的抽象理念不謀而合。「太極
系列」的每件作品,都流露出抽象的運動性,非但不受限於太極拳
分解圖的運動公式,甚至還改造了我們對運動空間的認知習慣,讓
作品與空間的關係都抽象了起來;特別是當這種抽象關係發生之後
,我們發現,每個作品都允許我們從不同的視點去看,而且各個視
點下的塊面也都能夠跟作品整體處於有機的呼應關係之中。
↑ 利用油土,我們要呈現出朱銘的作品-太極。
↑油土的媒材比較硬,可塑性較低,因此孩子在雕塑的時候比平常時的超輕土或是樹脂土還要吃力一點。
↑我發現,孩子知道了困難度之後,反而很努力的去挑戰。
可能是跟平常時的黏土不一樣,所以孩子覺得更要努力的柔捏。
↑課程上完之後,孩子竟然一直在喊著朱銘老師。
哇!
孩子可能還不是很懂,但是可以將朱銘爺爺的名字當成是朋友一樣,親切的叫著。
留言列表